饱蠹楼 107:承认而不抑制他们的感受。

今天是IE浏览器的告别之日 @ 阑夕

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款商业浏览器Netscape大获成功,成为互联网的主流入口,这让微软忍不住下场,在1994年10月推出了初代IE浏览器,并将其捆绑在Windows系统下,对Netscape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2013年发布的IE 11是IE产品线的最后一个大版本,微软甚至很少见的在新加坡的动漫节上为IE 11设计了一个二次元金发萌娘形象,名叫Inori Aizawa,她会手持四色盾牌和病毒机器人战斗。不过,这次二次元尝试只在亚洲做了营销,并没有用在其他市场。

2015年,微软宣布新一代浏览器Edge诞生,从这一刻起,IE就进入了一个缓慢退休的安排里,所有关于浏览器产品的商业资源都被投入在Edge上,从用户反馈来看,彻底重写的Edge也确实挣脱了很多曾经困扰IE的底层代码问题,风评逆转。


“百万修音师”答疑解惑:音综里的电音、假唱……到底是怎么回事? @ 娱理

修音其实只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准确来说,混音师是一个真正让音乐成型的人,是整个音乐制作流程里最后一个环节,因为在混音之前这个歌它谈不上叫做音乐,它只能被称为素材。

无论是词曲、编曲,还是歌手、乐手,还有前期的录音师等等,都是在把这首歌的素材积累完整,但这些素材简单地放在一起听上去是混乱的,需要混音师按照个人的艺术审美,把它做成一首歌的样子,乐器要怎么出来,如何让大家听上去能获得很好的听觉享受,这些全靠混音师。

专门修音准的软件,可以把每个音都采下来进行调整,如果唱得很准,修完不会有问题,但如果太不准了,就会有修音的痕迹,所以网友说的应该是这种修音的痕迹,就像网友们自己在K歌软件里用一键修音之后听到的那种痕迹。

对于大型的音乐综艺,这个工作通常有三、四个人来完成,一个是现场的monitor的调音师,负责现场所有乐手和歌手的返听。如果演出录像现场带观众,那就意味着还有一个PA调音师,调的是现场这些观众听到的声音,如果这个电视还要直播,那还需要一个OB调音师,去调直播场外观众所听到的声音


疫情之下,人们如何自愿听话 @ PsychologicalChamber

在西方具有“个人主义”倾向的价值体系中,社会是由一个个平等、自由、独立的个体组成,社会的幸福建筑在个体以自主独立的精神去奋斗自己个别的幸福之上。社会协助各个个人去完成他的追求。社会规范或法律只是在这个个人追求自己最大幸福的过程之中,保证了“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能得到最大利益”。如果任何社会规范或法律被认为不再能起前述的作用,就应该被取消或忽视。此时,个人可以以他自己认为最能确保社会作用的方法来作为他行为的依据。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中,社会内里各个个人不是完全独立的,每一个个人都有一个无形的关系网,使他与社会中部分其他人有不同紧密程度的关联,个人的行为必须依在这个关系网络中,自己对他人所背负的责任及义务来行事。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人都能履行他的社会责任及义务,整个社会即可运作自如,向前发展。社会中的个人必须有一个划一的信念: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先决条件,整个社会的进步可以带动内中个人向前进步。社会规范及法律是用以限制及惩罚那些不能坚持这个信念,以致不能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及义务的人。最终,个人要与社会在前进的方向上,变为一致。

当设定界限的同时,真切地考虑受到限制的人的心理和情绪,承认而不抑制他们的感受,说明界限的必要性让他们有选择和认同,那么受到限制的人就会更有动力自发地遵守界限。


特装书是在“割韭菜”吗? @ 做書

特装书之所以近两年来蔚然成风,是因为它为被电商扼住咽喉的出版机构打开了一扇大门,通过“产品差异化”掌握了定价、销售的主导权,也成为吸引、维系核心粉丝的纽带。由于国内始终未能形成精装、平装并行的图书市场,因此特装书就扮演了“精装本”的角色,让出版机构有了自主定价的空间,有机会逃离图书折扣大战的死亡漩涡。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出版机构入局,特装书“上新”的频率越来越快,这个小众市场迅速陷入“内卷”之中——刷边正成为新书常规操作,限量发售也变成了不限量征订,同质化泛滥的特装书正在快速榨干消费群体。一旦“稀缺性”“高溢价”不再,特装书前期追捧者开始逐渐流失,由于市场规模有限,新用户后继乏力青黄不接。在特装书消费者聚集的豆瓣“山倒”组,今年出现了一批反思“特装潮”的声音,反映出这个被过度开发的市场不明朗的未来。


人体模特,怕什么 @ 真实故事计划

在中国,最初引入人体模特进入美术教育时,曾引起社会热议,对于相对封闭的社会,人们对其认识不一。随着中国人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体模特不再成为话题,可现实中,他们缺少保障,更要面对社会加之于这个职业的巨大偏见,承受遭遇性骚扰的风险。

因此,人体模特从业者鲜少谈及对职业的认同。常年的躲避,更让部分人体模特害怕来自外界的窥探,更紧地包裹自己,很难与外界建立信任。


“轻伤不轻,重伤很重”:伤情鉴定的最大分歧在哪? @ 三联生活周刊

一般情况下,法医判定伤情至少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伤者受伤后的病历资料,二是影像学资料,三是法医自己测量的情况,这三者需要互相印证做出判断。

如果通俗地概括,轻伤和重伤的区别大致是“损坏”和“损毁”的区别。轻伤,是肢体、容貌、器官等部位受到中等程度的伤害,一般来讲,经过及时的临床治疗,能较好恢复原貌,当然也可能遗留一定的结构功能损坏。重伤,则是某项功能完全被毁掉,或者某个伤口按照比例,超过了多大面积,同时也失去了大部分功能。

现在的《标准》给人体,从头到脚分了12个类别,不同部位的受伤面积划分都不同。首先是颅脑、心脏、呼吸循环系统这些,是维系生命体征比较重要的部位,相对来说更容易引起重伤;另外是容貌损毁、视听功能的一些损害,会对生活造成比较显著的影响;相对来说四肢和体表的损伤,取值范围更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