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蠹楼 062:这个时代正在变得浅薄。

欢迎来到平壤 @ 半山GALLERY


火锅怎么吃?关于火锅器具的一切! @ 知中

作为烹饪器具的大鼎,腹中放置肉、菜、水、粮。下足撑起鼎身,方便烧火。加盖可以加速鼎内温度升高,加速食物变熟并且有效保温。鼎耳便于为大鼎穿杠或者搭钩,方便抬举移动。作为盛食器具的小鼎,则是用来盛放煮好的食物,相当于现在的碗。这种将食材混合烹煮、边煮边吃的方式和如今吃火锅的方式基本相同。陶鼎可以说是火锅器具的雏形。

三国时期,人们对火锅器具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名为「五熟釜」的器具,这和如今的「鸳鸯锅」「九宫格」火锅近似。在此之前的火锅器具,诸如鼎、染杯、鐎斗等都是单味火锅,五熟釜却分隔五味,实现了多味火锅的设想。

西周的青铜方鼎火锅、宋代瓜瓣兽耳铸铜火锅、明代四寿字铸铁火锅、清代乾隆皇帝举行千叟宴的纯银火锅、民国时期的八角形白铜火胃、景泰蓝火锅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祭器到食具,从祭天敬神的礼器到日常饮食的食具,火锅器具形制总体的变化并不大,火锅器具的材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审美造型各朝各代也各有风华。


为什么X型腿和O型腿的人更多了? @ 精练学院

日常步行在生物力学领域被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支撑期、摆动期,由骨盆摆动,髋、膝、踝的活动配合完成。支撑期,指下肢接触地面及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60%;摆动期,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40%。

改善步态的一种方法是使双腿动作模式回归正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在设置障碍的路上进行踏步练习,这会迫使躯干在步行时抬高臀部向后屈曲膝盖,锻炼屈伸髋肌肉。难度加强版则可以尝试侧身跨过障碍物,在行走时支撑下肢朝不同方向移动所需肌肉的再激活,以改善如X型腿和O型腿肌肉不稳定的问题。


找了一座又一座都不是,楼兰都城在哪里? @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在西汉都城长安做人质的楼兰质子叫尉屠耆,有一次他就向当时汉朝的皇帝汉昭帝报告,说自己在楼兰做国王的哥哥偏袒匈奴,被匈奴离间,数次杀害汉使。汉朝听到这个消息就非常生气,于是派了一位叫做傅介子的刺客,去刺杀楼兰王。傅介子果然不负重望,星夜疾驰赶到了楼兰,手起刀落就把楼兰王给刺杀了,而且还把人头送回了长安,悬首示众。接着,汉昭帝就扶持了报告的这位尉屠耆做新的楼兰王。

新的楼兰王自然就是一个亲汉的政权,这个事件在历史上叫做“斩楼兰”事件,从此也成为了西汉经营西域过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此后西汉有了一个大本营,逐渐地一步一步站稳脚跟,最终把西域都纳入到了中原王朝的管理范围之内。

尉屠耆在回到楼兰的时候带着汉昭帝赐给他的宫女作的王后,然后回到了楼兰。他没有回原来的楼兰城,而是另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用中原带来的筑城技术筑了一个新的城,而且建立了亲汉的政权,帮助中原王朝一步一步地把西域纳入到了中原的管理范围之内。


喝茶能让你看见人体经络??看完复旦团队的研究后我大受震撼… @ 毕导

什么是经络(meridian)呢?经络是中医概念,是全身气血的运行通道。它纵横交错,将人体四肢、腑脏连接在一起。我们经常说的“打通任督二脉”,就是这个概念。

论文作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给42名半裸的实验人员喝了12种不同的茶,并立刻用红外成像给他/她拍照,观察体表温度分布。想想这个实验还有点羞羞的是怎么回事。结果非常AMAZING啊!喝完不同的茶后,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会迅速上升!而这些部位恰好是由人体的12条经络所连接的位置!而且12种茶恰好还对应着12条经络!

总之,实验是精心设计的,成果也是有原始数据的,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是完整的。结论大家就自己见仁见智吧!

我对中医经络等知识完全不了解,个人感觉李老师的实验还有一些后续改进的空间。

比如样本目前还比较小?有无对照试验甚至盲测实验?人体固有的温度波动?最重要的是,6种茶的分类是近几十年里根据茶的焙火程度分的,而十二经络貌似是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这两者相隔两千多年,为何在冥冥之中能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期待李老师能破解这背后的原理。

李老师在最新回应中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初步的探索研究,绝对称不上完美,但是完全可以第三方独立重复验证,已经有很多团队联系跟进重复实验和深入探索。”


国家樱桃地理 @ 食味艺文志

按照生物学分类,樱桃是蔷薇科李亚科植物,与桃树、李树、杏树、梅树都是近亲。事实上,桃子、李子、杏子、梅子和樱桃,确实在果实外形、果核结构等方面,有着高度相似性。可以看作是同一种果实的放大缩小多个版本。

翻遍《全唐诗》,提到荔枝的诗有67首,提到樱桃的诗却多达94首——从士大夫阶层的喜好程度看,樱桃完胜。

更有意思的是,汉魏时期只能成为祭品,供给皇室列祖列宗享用的樱桃,到了唐代已经化身成一种国家荣誉:皇帝以颗粒最大、滋味最鲜甜的樱桃,赏赐给进士及第的书生、当朝知名的文人。文人士大夫们为此感恩戴德,争相在诗文中咏赞樱桃,借此表达对皇权的忠诚。王维、韩愈等大家名臣,都有这类作品传世。后来人们形象地把这种风气称为“樱桃制”。事实上,这是南北朝以来科举逐步取代举荐、门阀势力衰落、社会阶层通路打开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缩影。

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倪维斯(J. L. Nevius),把十几棵他们称为“车厘子”(cherrys)的树苗种植于烟台福山。这位中国通还为他的庄园起了个很好听的汉语名“广兴果园”。

这种车厘子树的学名叫欧洲甜樱桃,顾名思义,原产于欧洲,与中国本土樱桃是远亲。在来到烟台之前的两百年,它已经被哥伦布带到新大陆,并扎根下来。相比中国樱桃,欧洲甜樱桃皮厚、颜色深,所以更容易运输。而且个头大、滋味甜。虽然酸甜比例不如中国本土樱桃平衡,但它还有另一个优势:耐寒。


天津是怎样没落 @ 大象公会

天津诞生之初,就是拱卫京师的「小弟」。其最早的建城史,要追溯到明永乐二年(1404年)修筑天津卫城。建城的目的,就是作为「京畿门户」保障漕运畅通。随着一系列改造自然河道的复杂工程,天津在漕运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北方内河航运和沿海航运、漕粮运输和商品运输的不断融合,到清代中叶天津已是北方沿海最大的港口城市。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将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促进了天津的航运发展,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天津也一直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港口。中外贸易的发达直接带动了近代化的种种事业,天津的金融业、工业、市政建设都独步华北,多项指标均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

天津在河北省属与中央直辖之间来回变动,留在今天的遗产之一就是位于天津的河北唯一一所211——河北工业大学。在天津变成河北省属后,1958年河北工学院在天津重建,同时还有1960年天津师范大学改成河北大学,均在天津。天津直辖后,河北大学迁出,而河北工业大学一直留在当地。

1984年,国务院同意天津市政府关于实行进一步开放政策的请示报告,批准建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英文名称缩写是TEDA,音译为「泰达」)。除了最开始给的3.2亿元贷款,创业之初的天津开发区并未得更多中央支持,只能靠天津市层面的自我奋斗,这段创业史被概括为「天津自费改革」

和「自费改革」一样,天津决定举全市之力自创一个新区。1994年,天津市决定「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市政府将沿海行政区划重新统合,并集中全市工业,试图将其打造成天津乃至华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推进滨海新区开放,2009年,滨海新区正式成为第二个国家级新区。

然而,滨海新区的高光并未维持太久。2018年,天津滨海新区修正2017年GDP统计数据,调低幅度达30%。国家统计局执法检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发现,天津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虚报率高达56倍。

随着统计数据挤除水份,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出现了债务危机。2018年天津城投有息债务率高达573.44%,居全国31个省及直辖市首位。同年渤海钢铁集团破产重整,2019年天物集团及旗下子公司违约,2020年天房集团在深陷债务危机两年后出现违约。

我服了。这篇文章也能四零四。去微博上看吧。

210516补:哭了。微博原文也被删了。有这么敏感么。


厦门为何黯淡,苏州为何走红 @ 奔流财经社

直至山河令遇上姑苏城,苏州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摇身成为新晋“网红城市”。

这样的案例其实并不鲜见,前有南京的“陈情令”,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后有重庆洪崖洞的“赛博朋克”,一系列的“网红城市”接连破圈而出,困扰人们的是,成为“顶流”真的只是偶然吗?以及,为什么有些曾经的网红城市如厦门逐渐黯淡,而像苏州这样的城市却开始走红了呢?

彼时,厦门以“小清新之城”闻名全国。草帽、波西米亚长裙和夹脚拖鞋、单反,成为厦门大街小巷上的常见风情。在鼓浪屿的小巷里,买一杯张三疯奶茶,留一张文艺气质的照片,带一包凤梨酥回家,在中山路吃一碗沙茶面,在厦大附近的海滩漫步,都是“洋气”的代名词。厦门也成为初代自由行最受欢迎的网红城市之一,被称为“最适合拍照的城市”。

但随着交通便利,全国各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质旅游目的地。而大约在2018年左右,鼓浪屿景区开始采取严格限流政策,船票价格上涨,游玩不变。加上厦门大学严格限制人流,中山路门店减少,厦门的“老三样”逐渐没落。

根据媒体报道,2021年初,厦门旅游遭遇最为惨淡的“春节档”,鼓浪屿民宿数量从近300多家,降至200多家左右,不少订房率仅有不到30%。


如果王朔依然凶猛,会不会开碰碰车撞许知远 @ 牛皮明明

王朔批评的这些知识分子,都有一些典型特征,比如自称大师们的知己,爱用“现代派”之类的概念词,热衷引用名言,爱在文章里提不认识的人和刚看过的书。是掉书袋惯犯,习惯性搞的和作家是亲戚。

如果在80年代,王朔碰到许知远,这肯定是一场碾压式的调侃。如果在今天,王朔碰到许知远,这肯定是一场很有价值的文化现象。

王朔肯定会说许知远,这人屁股兜里插一本书,穿一破牛仔裤,耷拉一拖鞋,见人推眼镜,康德、亚里士多德语录往外冒。就哪是知识分子,要我说这就一知道分子。

许知远如果看到这种批评,也大概会回应:

从某种意义上,我试图理解王朔的偏见。往往热衷嬉笑怒骂的人带着偏见看世界,警惕粗鄙,才敢追求精致。而我也相信,最终我们每个人有某种偏见,是为了达成一种新的共识,这种偏见抵达某种共识。

许知远这人也很有意思,他写的书我恰好都看过,文字是西方报刊体加不成熟的翻译体,读起来很磕绊。如果真找他最适合的写作题材,他最适合写游记,无论是纪实中国还是游荡世界,忧国忧民也是情真意切。

但一涉及“意义”、“价值”、“时代性”这些概念,常常就把自己绕进去。随便摘《时代的稻草人》里的一段,你感受一下:

比起那些苍白的思想者,行动的海明威更体现了黑格尔的论断:人的真正存在是他的行为……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个符号,而是事情自身。

你看看,这段话每个字你都认识吧,但连在一起你就是读不懂。

他平时说话也这样,他学个探戈,就是跳个舞这么大点的事,非要说成“我这是为了学习怎么去建立亲密感 ”。跟王朔说的:鼻粘膜受到刺激猛烈带声的喷气现象属于一类语言系统。

王朔过去批判的那些人,无非都是一些知识分子,他们基本也没太大毛病,无非就是掉书袋惯犯。而今天的知识界呢,听到关于知识界的新闻,有哪条是关于学术成果的?好不容易上回热搜,可能又是哪个教授性骚扰了女学术。清华大学女学生集体尬舞。

估计王朔如果还出来的话,他也不得不承认,许知远有句话还是对的:这个时代正在变得浅薄。


一年灌肠200次、菊花有病用火烧 @ 炒客ChokStick

中世纪(476年-1492年)夹在古希腊罗马盛世,以及欧洲文艺复兴之间,被视为最反人类的奇葩时期之一。这概念可从它的各种名称看出来:Dark Age、黑暗时代、黑暗时期…

头颅从残缺的双肩往后仰,把它转到后面,可看到颅骨被凿出一个大洞,就像饼干罐没了盖子。开脑洞都被用来治疗癫痫、中风、抑郁等许多疾患,甚至还能用来提高「智慧值」。

当时普遍的观念认为,智商低下的原因是因为脑袋里有石头。于是一些教士便会联合理发师,头戴一顶「智慧漏斗」,切开病人的头皮,再凿个脑洞。然后用预先准备好的石子欺骗病人,告诉病人已取出石头来骗钱。

中世纪的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就不摘录了。这个公众号的配图很牛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